隨著“中國制造2025”越來越被廣為人知,新鮮概念的工業(yè)4.0時代已撲面而來。中國的傳統行業(yè)也隨著這次工業(yè)革命開始布局撈金。而作為早已經在機械扭轉的“咔咔”聲中嗅到商機的三一,已經在智能制造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大家一定很好奇,三一作為國內行業(yè)內最早實現智能化的企業(yè),在智能制造上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就讓小編從三個層面為大家遞進式地分析一下吧!
一、智能產品
相信很多人都對智能產品有模糊的了解,把產品作為一個數據采集端,不斷的采集用戶的數據并上傳到云端去,方便用戶進行管理。對用戶來說,這種貼心的服務顯然讓他們可以少花一些心思在數據記錄和自我判斷上。
基于這樣的思路,三一在產品上增加嵌入式的自主開發(fā)芯片,可以通過芯片傳遞機器信息,上傳云端并且進行數據歸納和管理,讓用戶更加自主管理。這一系列的裝置,都是三一自主研發(fā)的,其中芯片叫SYMC,而產品中的部分傳感器也是自制的,包括遙控裝置,遠程程序刷機,以及遠程控制等,初步實現了機械行業(yè)智能產品的雛形。
當三一的各項產品可以在使用過程中自動記錄并且讓運行過程中的運營數據全部透明時,三一的后臺人員可以在上面加載更多基于研發(fā)的測試或者更多其他的功能,這個時候,三一的產品才是真正的智能。
二、智能平臺
在智能產品的基礎上,三一進一步打造智能平臺,這個智能平臺也是三一自主開發(fā)并完善的一個完整的平臺,包括基于這些設備的運行參數,在研發(fā)的驗證、智能調度、智能服務包括智能管理等等做了很多工作。
而在這一方面,三一也頗有成就,甚至成為工信部一個工程機械數字化車間的樣本。三一還擁有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位于長沙產業(yè)園的18號廠房,三一建立的臨港產業(yè)園,同樣采用了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目前,數字化工廠技術目前已在三一十多個業(yè)務單位得到應用,助推了公司生產模式的變革,三一的數字工廠也因此獲得“智慧工廠”的美譽。
在實現高度柔性生產的問題上,三一是一個高度的離散型制造,很多情況下,一個品種可能一年只有幾十臺的銷量。因此,在二十二個工位的流水線上,三一可能要生產一百五十個左右的型號的產品,所以要高度柔性化,完全基于訂單,通過ERP到MES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的MES是自己開發(fā)的,來適應三一智能平臺的柔性化數字化的制造。
三、智能服務
智能產品會不斷地采集用戶的數據和狀態(tài),并上傳到云端,這時就有了新的服務需求的誕生,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能服務平臺。
基于生產線上,一直到生產以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實現了平臺化的管理,客戶可以完全查到基于它出廠時的產品序列號的零部件和關鍵零部件的編號,全部可以追索到零部件級的服務。
另外,三一的設備無憂運行,這一功能在中國做了非常多的試驗,而且是非常深度的應用。這八年,三一累計下來有20萬臺設備已經聯網,大概監(jiān)控了五千多個參數,而且這個參數是在后臺通過動態(tài)管理的。如果研發(fā)需要去驗證的話,還可以通過在設備當中裝相應的傳感器,通過采集實際運行的數據來優(yōu)化智能服務平臺的設計和管理。
從服務模式上來說,三一的服務品牌在業(yè)內一直倍受推崇,可以說,這套物聯網的形式起到了大的作用。而從產業(yè)鏈方面來說,由于三一前端整個設備的實時運行情況都可以采集,所以對整個產業(yè)鏈從銷售預測到供應商的協同,都可以通過產業(yè)鏈來實施。更為深層次的,從宏觀經濟上來看,這一智能服務平臺可以實時監(jiān)控宏觀經濟的運行,并且進行反映。
在未來,三一還會在智能制造上付出更多心血,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精準定位并解決用戶的痛點,是三一在各種變革中成為中流砥柱的關鍵之處。
【推薦】
【新聞】張輝: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
【資訊】浙江公布1715個省重點建設項目
【新聞】中信重工深耕“一帶一路”沿線